Tuesday, April 11, 2017

2016年观影纪录最爱(一 - Anomalisa《失常》)

1)Anomalisa《失常》2015
导演:Charlie Kaufman,Duke Johnson
主演:David Thewlis,Jennifer Jason Leigh,Tom Noonan

看完后emo了一个星期,Charlie Kaufman不愧是散播负能量之王

今年入榜的八部电影看似风格类型各异,但都带有某种共通性。像第二(M)、第五(Chicago)、第七(Krótki film o zabijaniu)的主角是杀人犯,第八(Nightcrawler)的主角是间接杀人犯,第三(Do the Right Thing)的主角是一群白痴,第六(Take Shelter)的主角疑似神经病。是的,今年的主题是不正常/反派为主角的电影。而Anomalisa的主角,是一条人渣

第一次动画片排第一,而且是定格动画。当然这是一部R级动画片,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R级动画片。R级在美国是指17岁以下必须要由成年人陪同才能观看(当然一般上不会有家长特地带孩子去看R级电影),所以Anomalisa和一般既定印象的动画片不太一样


同样是以爱上声音为命题的电影,Anomalisa的情感冲击力比Charlie Kaufman老搭档Spike Jonze几年前拍的Her《她》强烈太多太多。原先Anomalisa只是Charlie Kaufman的其中一个舞台剧作品,不过Kaufman对舞台剧所呈现的效果不满意,所以决定将其改编为人偶定格动画。人偶定格动画就是将每一个人偶动作的照片结合起来,使其形成如同影像的效果,极其耗时。而选择以人偶作为主角也契合Charlie Kaufman一贯的主题,人类只是人生的傀儡,就如同他的成名作Being John Malkovich《傀儡人生》

以前一直以为Charlie Kaufman会成为最受欢迎的编剧之一是因为他的原创性、他的创造力、他的天马行空。可是最近发现除了创意以外,他还很擅长去trigger你内心最深度藏着的某一种情绪。比如说男主角第一次听到那特别的声音唱歌时,明明只是一个很普通描写着“得到”的剧情,却让我深深投入在男主角的情绪里。那种穷尽一生才遇到你的感觉,那种穷尽一生才找到你的感觉


比如说个人心目中的Best Scene of the Year,那阳光普照的早餐。明明也只是很普通去表现“失去”的一幕,但Charlie Kaufman就是懂得如何将创意、讯息传达和情感冲击力混为一体。那种彻底将你的心击碎的感觉,那种一瞬间让你忘了如何呼吸的感觉


关于这段早餐要传达的讯息,其实从表面上来看是浅显易懂的,为了防止剧透我也不想讨论太多。不过往更深一层去挖掘,就如同Charlie Kaufman的Synecdoche, New York《纽约提喻法》ending提到的:“你就是我,你就是他,你就是她,你就是所有的人。” Charlie Kaufman的作品常常强调每个人类的个体性,却同时也淡化每个人类的独有性。估计明年Synecdoche, New York也会上榜,所以这种太哲学的东西我不想讨论太多。不过简单一点来说就是,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特别的人

关于那场噩梦。看任何故事时最讨厌看到的就是“原来这只是一场梦”的剧情。如果看过Charlie Kaufman的Adaptation.《改编剧本》就会知道在他心中藏着一个渴望写好莱坞式剧情的双胞胎弟弟,所以这场噩梦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他自身的欲望。而且当看到电影结局时才会发觉,和结局相比,这场梦根本不算是什么


最后想要赞一赞Jennifer Jason Leigh的配音。她成功将一个带有普通、不自信性格的角色去传达出某种带有神奇吸引力的气质与声音(也有可能是因为Tom Noonan那普通的声音实在有够烦人lol)。不过这也恰好让观众与男主角一同对这“普通”的角色产生某种爱恋

Sunday, April 9, 2017

2016年观影纪录最爱(二 - M《M就是凶手》)

2)M《M就是凶手》1931
导演:Fritz Lang
主演:Peter Lorre、Otto Wernicke、Gustaf Gründgens

一如既往,前三还是会有一部非英文片,这回轮到德语。1931年的电影,86年前,好像也破了最老的上榜电影纪录吧。那一年希特勒还不是德国元首,但电影尝试挖掘的事物,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,我相信很多国家都还没有办法拍出与之媲美的作品

1931年,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Jazz Singer《爵士歌手》是在1927年,但Fritz Lang却在有声电影刚出现短短的几年内,就把一堆关于声音的技法玩弄一番。其中包括现在被用到烂的旁白、在画面以外的对话、利用声音/对白去产生动机、在一番吵杂声后突然的寂静、还有不合时宜的笑声来反讽并令观众产生不适等等

而比较经典的技法,个人最喜欢的有凶手的出场。只有影子+凶手的声音,在保有神秘感之余又揭露出故事的某些线索


还有就是利用歌声/口哨声来辨别角色/凶手,在当时舞台剧算是比较常见的伎俩,那口哨声也已成为经典

当然这些所谓的技法在86年后的今天已经被翻来覆去的借鉴、致敬、抄袭、创新、改进中用到通街都系,这些技巧放在今天可能会让人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(当然如果放在1931年是超越性的)。而真正让这部电影名垂影史的,是最后那私人法庭的审判

“我控制不到我自己”。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并造成的某些罪行,应不应当被视为一种罪?故事讲述女童连环杀人犯主角所犯下的罪行将小镇搞得鸡犬不宁,黑白两道用尽方法去追捕这名罪犯,最终黑的一方似乎更胜一筹,并开了一个私人法庭想要亲自向这条人渣定罪(因对法治的不信任)。杀人犯主角就说了一段独白,他说他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才这么做,他控制不了心中的魔鬼;而这些要审判他的黑道,却在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下成日干些杀人放火的勾当,黑道又有什么资格去审判他?


今年美化罪犯并上榜的作品不少,比如说第七名的Krótki film o zabijaniu《杀人短片》。而一个排名第二,另一个排名第七的原因在于,《杀人短片》说的是既然我的行为是错误的,那你也用着错误的方式惩罚我,它将白的讲成黑的(当然,如果你觉得死刑是白的);而《M就是凶手》说的是我知道我的行为是错误的,但我控制不了我的行为,我应当为我控制不了的事物负责任吗?它将黑的讲成白的,它让你对一名女童连环杀人犯产生同情,多么了不起,多么有感染力的独白。而替一个女童连环杀人犯洗白,我相信如今在许多偏保守的国家都还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一个命题,但德国在80多年前就做到了

将这么一段独白联系到现实生活中,也依然是这几十年来都没有办法解决的课题。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,是否就就应该受到较少的惩罚(减刑,或赦免无罪)?看法因人而异

最后想说,这是我看过最奇怪的镜头了 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