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3)Funny Games《趣味游戏》1997
导演:Michael Haneke
主演:Susanne Lothar,Ulrich Mühe,Arno Frisch,Frank Giering,Stefan Clapczynski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你要如何与观众对话?你要如何隔着镜头与观众对话?你要如何隔着荧幕与观众对话?你又要如何让任何人,在任何时间,在任何地点,以任何方式观看你的作品时被彻底的愚弄与操纵?
当提到与观众对话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破第四面墙,让观众感受到存在感,让观众某种程度上参与在故事里。但普遍的打破第四道墙终究有限,毕竟电影角色不能像The Purple Rose of Cairo《开罗紫玫瑰》那样突然从荧幕中走出来,然后牵着你的手说,一起来感受电影世界的美妙吧!
看到不少观众评论剧情说为什么Funny Games里的一家三口在什么时候不这样那样,其实都是当局者迷,就如同观众在反转后被戏耍一样。利用操纵观众聊反操纵,明明同样是被戏谑的群体,为何你这傻逼观众却不选择早早关掉这部电影呢?
当提到改编或翻拍,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一个全新的方式,注入新兴,或极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去将另一个型体(如小说、漫画等),甚至是从同样媒介语的电影上再创作,尝试为一个旧故事赋予新的表现力。可是有一些人,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他们为脑残,愿意花几千万美元,就为了拍出和旧作一模一样的“新”作品,我们称其为反类型翻拍,或逐镜头翻拍
最著名的例子是98年Gus Van Sant的Psycho《98惊魂记》,说是为了致敬Hitchcock,说是因为Psycho是Gus Van Sant某种程度上的启蒙片。结果自然是骂到乱,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要完全复制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,甚至大部分镜头都一模一样。不过也有人提到,这种反类型翻拍,是否也能够被视为创新力的一种?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做,他在电影翻拍上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、新的可能性
第二个著名例子,就是Haneke的Funny Games。Haneke在2007年(原作的十年后),将原作换了一批演员重新翻拍,甚至大部分镜头都是一样的,唯一不同的是新版将语言从德文换成英文
Haneke提到他原先就想要把原版拍成英文,因为这是一个更贴切于美国的故事,但碍于资金限制无法成型,十年后却也很任性的硬是做了个重制版。那这暴力残酷的电影和美国又有什么关系?
Funny Games是关于媒体中暴力成分的反思。部分观众追寻反派们对于一家人的凌虐,另一部分观众则追寻家人对于反派的反击与报复,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离不开暴力手段。当然暴力是人类的本性,但利用暴力血腥的情节去制造娱乐,利用刺激观众的兽性去赚取金钱,这算是对文明社会的一种茶毒吧。Haneke觉得这种现象在好莱坞最为严重,所以才一味的要以美国为背景拍摄这部影片
说到底故事该怎么走,电影该怎么呈现,终究是由制作一方(导演等人)完全操控。而你这傻逼观众只有被戏耍、被操纵、被洗脑的份
Haneke,七十多岁欧洲白发老头,看外型以为又是那种疯狂炫着各种镜头语言、电影技巧,但剧情却如同雾里花的欧洲“古板”老头,至少看完Amour《爱》后是这么认为的。在了解他其他几部作品后才发觉,他的风格真是潮到爆
大器晚成,47岁才拍摄第一部电影,在这之前都只在西德和奥地利拍摄一些电视剧。个人风格强烈,最大特点是他喜欢以导演的身份将自己“塞入”电影内,并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与观众进行“沟通”。抛开Funny Games,还有Caché《隐藏摄像机》那从头到尾不知道从哪来的录像带
他尝试向观众表现电影里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,但却又与他那冷峻克制、表现张力十足的写实风格形成反差(比如说Funny Games里某个不剧透不剧透,超冷峻令人毛骨悚然的固定机位长镜头)
你要如何与观众对话?你要如何隔着镜头与观众对话?你要如何隔着荧幕与观众对话?你又要如何让任何人,在任何时间,在任何地点,以任何方式观看你的作品时被彻底的愚弄与操纵?
当提到与观众对话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破第四面墙,让观众感受到存在感,让观众某种程度上参与在故事里。但普遍的打破第四道墙终究有限,毕竟电影角色不能像The Purple Rose of Cairo《开罗紫玫瑰》那样突然从荧幕中走出来,然后牵着你的手说,一起来感受电影世界的美妙吧!
看到不少观众评论剧情说为什么Funny Games里的一家三口在什么时候不这样那样,其实都是当局者迷,就如同观众在反转后被戏耍一样。利用操纵观众聊反操纵,明明同样是被戏谑的群体,为何你这傻逼观众却不选择早早关掉这部电影呢?
当提到改编或翻拍,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一个全新的方式,注入新兴,或极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去将另一个型体(如小说、漫画等),甚至是从同样媒介语的电影上再创作,尝试为一个旧故事赋予新的表现力。可是有一些人,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他们为脑残,愿意花几千万美元,就为了拍出和旧作一模一样的“新”作品,我们称其为反类型翻拍,或逐镜头翻拍
最著名的例子是98年Gus Van Sant的Psycho《98惊魂记》,说是为了致敬Hitchcock,说是因为Psycho是Gus Van Sant某种程度上的启蒙片。结果自然是骂到乱,观众不明白为什么要完全复制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,甚至大部分镜头都一模一样。不过也有人提到,这种反类型翻拍,是否也能够被视为创新力的一种?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做,他在电影翻拍上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、新的可能性
第二个著名例子,就是Haneke的Funny Games。Haneke在2007年(原作的十年后),将原作换了一批演员重新翻拍,甚至大部分镜头都是一样的,唯一不同的是新版将语言从德文换成英文
Haneke提到他原先就想要把原版拍成英文,因为这是一个更贴切于美国的故事,但碍于资金限制无法成型,十年后却也很任性的硬是做了个重制版。那这暴力残酷的电影和美国又有什么关系?
Funny Games是关于媒体中暴力成分的反思。部分观众追寻反派们对于一家人的凌虐,另一部分观众则追寻家人对于反派的反击与报复,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离不开暴力手段。当然暴力是人类的本性,但利用暴力血腥的情节去制造娱乐,利用刺激观众的兽性去赚取金钱,这算是对文明社会的一种茶毒吧。Haneke觉得这种现象在好莱坞最为严重,所以才一味的要以美国为背景拍摄这部影片
说到底故事该怎么走,电影该怎么呈现,终究是由制作一方(导演等人)完全操控。而你这傻逼观众只有被戏耍、被操纵、被洗脑的份
Haneke,七十多岁欧洲白发老头,看外型以为又是那种疯狂炫着各种镜头语言、电影技巧,但剧情却如同雾里花的欧洲“古板”老头,至少看完Amour《爱》后是这么认为的。在了解他其他几部作品后才发觉,他的风格真是潮到爆
大器晚成,47岁才拍摄第一部电影,在这之前都只在西德和奥地利拍摄一些电视剧。个人风格强烈,最大特点是他喜欢以导演的身份将自己“塞入”电影内,并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与观众进行“沟通”。抛开Funny Games,还有Caché《隐藏摄像机》那从头到尾不知道从哪来的录像带
他尝试向观众表现电影里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,但却又与他那冷峻克制、表现张力十足的写实风格形成反差(比如说Funny Games里某个不剧透不剧透,超冷峻令人毛骨悚然的固定机位长镜头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